经典古代民间故事 世界观热点
2023-02-08 14:06:15 来源:互联网

民间故事通常是口耳相传、代代传承、逐步增添而成的,代表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背景、民风特色和价值观,后来国家成立以后,刻意妆点涂抹的虚伪形象架构,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古代民间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查阅。

经典古代民间故事1


(资料图片)

大约在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长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部落。黄帝就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黄帝是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字叫轩辕。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有非同一般的表现:七十天时会说话,几岁大的时候就懂得了许多道理。成人后,更加朴实敦厚、机敏神灵,且知识渊博、明辨是非。

黄帝的部落最早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姬水附近,后来迁到河北涿鹿,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并且定居下来。和黄帝同时期的另一个重要部落的首领是炎帝,他和他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的姜水附近。据说炎帝和黄帝还是近亲,只是黄帝的部落正在兴起,炎帝的部落却渐渐衰落。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部落,就是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叫蚩尤,带领部落生活在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交界的地方。传说蚩尤十分强悍,黑脸、红须、碧眼,力大无比,性情残暴,经常带领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攻打弱小的部落。

他的八十一个兄弟被传得更神,个个具有猛兽的身体,长着铜头铁额,吃的全是沙石。他们随着蚩尤一起向黄河一带扩张,没有哪一个部落能够战胜他们。

蚩尤侵入了炎帝的地方,炎帝奋起反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打得节节败退。

黄帝分析形势,认为蚩尤战胜炎帝之后,一定会和自己开战。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于是,他先在涿鹿的郊野与炎帝开战,迫使炎帝归顺自己,与自己的部落合二为一,渐渐融合成华夏族。这就是“炎黄子孙”说法的由来。

两股合力一形成,黄帝就和蚩尤在涿鹿广阔的原野摆开了战场。黄帝希望蚩尤向自己投降,可蚩尤哪里肯听,他一声号令,向黄帝的人马展开了攻击。

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虎等六种野兽,打仗的时候就把它们放出来。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可遇到训练有素的黄帝的军队,便不是对手了。

很快,蚩尤败下阵来。

蚩尤见势不妙,慌忙带上残兵败将,落荒而逃。黄帝一见,哪里肯轻易放过,带着人马便追。追杀中,忽然天昏地暗,黑雾迷漫,沙飞石走,风雨雷电,致使黄帝的队伍无法继续前进。原来,蚩尤请出了“风伯雨师”前来助阵。

黄帝哪肯示弱,请来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刹那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黄帝的军队在指南车的引导下,很快就追上了蚩尤,终于把他给杀死了。

从此,黄帝统一了中原。

中原统一之后,黄帝并未就此停手,他继续扩大自己的版图。向东,他抵达了海滨,登上了有名的泰山;向西,他到达了今天甘肃省境内的崆峒山;向南,他到达了长江边,登上了湘山;向北,他踏进了北方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他还在位于今天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的釜山接受了各部落首领的朝拜,从此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一位。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创造,如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虽然不一定都是黄帝一个人发明的,但后人也乐于把这一切归功于他。

黄帝居住在一座名叫“轩辕小丘”的小山旁,娶了嫘祖为妻。据传嫘祖亲自参加劳动,并教妇女们养蚕、缫丝、织帛。

黄帝还有一个史官名叫仓颉,据说文字就是他创造的。

黄帝共有十五个儿子,他和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叫青陽和昌意,他们的后代都分别掌控过整个华夏大地。

黄帝死后,被尊为“华夏始祖”。

经典古代民间故事2

有三条小鲤鱼,一只是红色的,一只是黄色的,还有一只是蓝色的,它们无忧无虑快乐的在水里玩耍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烦恼。有一天,鲤鱼奶奶给小鲤鱼们讲了一个鲤鱼祖先跳龙门的故事,说龙门那边有个天堂,只有勇敢的小鲤鱼才能跳过去,跳过去之后,马上能变成龙身。小鲤鱼们听了,都跃跃欲试地想去试试。于是它们瞒着奶奶,出发去找龙门了。

当它们游到大江和急流时,有的小鲤鱼累得不行了,对奶奶的话产生了怀疑,到底有没有那个所谓的天堂啊?算了,我们还是回去吧,我们原来不是很快乐吗?为什么非得吃这样的苦呢!于是,它们纷纷离去,最后真是所剩无几了,剩下的小鲤鱼们相互鼓励,并立下誓约,一定要跳出龙门,实现愿望。

于是它们继续向前游,游着游着,那只小红鱼看到岸边的鲜花好美,蝴蝶在快乐地飞来飞去,于是,小红鱼向小伙伴说,我上岸去一下,马上就来。然后,它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身穿红色衣裙的美丽的少女,在花丛中与蝴蝶尽情的玩耍,竟然忘记了跳龙门的事,它的两个小伙伴焦急地等它,大声地叫它,小红鱼听到了同伴的叫喊才突然想起它们的誓约。赶快跳入水中,找到了小伙伴,继续向前游。累了就相互鼓励,不知游了多久,终于,远远地看见了一个高大的龙门威严的矗立在那里,水急浪高,它们心想这就是奶奶说的龙门了吧。小鲤鱼们争先恐后地跳啊、跳啊,可是谁也跳不过去,它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急流冲了下来。有的小鲤鱼掉下来时撞在石头上,身体被撞得伤痕累累,甚至有的死去了,同伴们看见它们的身体被激流迅速地卷走,吓得退缩了。

可那只黄色的小鲤鱼毫不退缩,一次次地跳啊,跳啊……只见,它用尽全身的力气纵身一跃,跳过了龙门,之后,立即变成了一条金色的龙,在天空中飞舞,十分壮观。紧接着,那条蓝色的小鲤鱼也随着它跳了过去,也变成了龙身。可是小红鱼一次又一次的跳跃都失败了,它再也没有力气了,它垂头丧气,心想,我可能永远也跳不过去了。那两条龙在天空中焦急地大喊:“小红鱼加油啊!不要忘了我们的誓约啊!我们等了很久就为了这一次啊!”小红鱼听了以后,再一次用尽全身的力气,纵身一跃,终于跳了过去,同时,变成了一条巨龙。

三条巨龙在天空中盘旋飞舞。只见空中彩云朵朵,仙女们纷纷前来庆贺,鲜花撒满天庭和人间,此时的景象殊圣无比,无法用人间的语言来描述。

经典古代民间故事3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吧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是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经典古代民间故事4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

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

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

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禀告了天帝。天帝为愚公移山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东,一座山放到雍南。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经典古代民间故事5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经典古代民间故事相关文章

★ 关于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 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 经典古代民间的故事大全

★ 古代经典的民间故事

★ 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 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初中

★ 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 经典的民间故事传说

★ 经典民间故事

★ 中国古代经典神话故事

标签: 古代经典故事

下一篇: 焦点简讯:优雅文静有内涵的网名_比较优雅的网名
上一篇: 萨克斯多少钱一把图片_萨克斯多少钱一把|当前速看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